中国“土司遗址”申遗之路

时间:2015年07月08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太激动了!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湖南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这是湖南文化发展的大事件,也是湖南从文化遗产大省向文化遗产强省突进的标志性事件。”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现场表决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连线远在德国的陈远平。

湖南牵头实现申遗成功

从1995年开始第一轮考古发掘,到2010年提出申遗设想,2012年正式启动申遗工作,再到如今申遗成功,老司城遗址申遗可谓长路漫漫又务实高效。

陈远平说,湖南省有关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申遗工作。2010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2012年时任湖南省省长徐守盛先后致信国家文物局主要领导,请求支持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湘鄂黔中国“土司遗址”作为201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由于老司城遗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申遗起步最早,基础工作最扎实,国家文物局指定由湖南省牵头,三省三地联合开展申遗的相关工作。

2014年2月,中国政府提交了中国“土司遗址”的正式申遗文本。2015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对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文本的评审和现场考察评估结论,推荐中国“土司遗址”列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

申遗路上克服了三大困难

回顾申遗之路,陈远平说,申遗成功来之不易。

首先,克服了激烈的竞争,赢得申遗“入场券”。激烈的竞争源于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一是,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审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和限制,规定每个缔约国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二是,世界遗产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目共睹,国内申遗热持续升温,申遗项目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了,中国“土司遗址”艰难地赢得一张申遗“入场券”,十分不易。

其次,克服了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按时按质完成申遗任务。从2013年老司城遗址申遗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到2015年世界遗产大会表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文物本体保护、普遍价值提炼、申遗文本编制、遗产保护法规建设、环境整治等申遗工作,走完了其他申遗项目用十几年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湘鄂黔联合申遗,三省三地之间工作力度、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保护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湖南作为牵头省份,既要整合省内资源和力量,又要统筹协调省际资源和力量,确保三省申遗工作齐头并进,克服了沟通协调的巨大困难,最终实现申遗成功。

让老司城讲述湘西故事

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意义重大。陈远平认为,有利于维护土司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维护土司地区文化的多元多样性。同时,也为湘西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申遗成功后,国内外的目光将聚焦湘西这片土地,有利于扩大区域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

陈远平认为,申遗成功不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终点,而是来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申遗成功后,根本任务是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保护管理好世界遗产,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在有效保护管理好的前提下,坚持既有利于遗产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通过结合大湘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湘西扶贫开发战略和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目标。通过研究、展示等多种方式,让文化遗产讲述湘西故事,阐述湘西特色。

陈远平说,在文化遗产利用过程中,特别要反对过度开发、竭泽而渔的做法。在利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脆弱性,研究文化遗产利用的合理方式并确定文物承受能力的界限,保证利用合理、规范和有序。

 

 

 



(作者:佚名 编辑:旅游)
文章热词:中国 土司 遗址 之路
网友评论
更多>>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