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风景区需要新符号
提及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定是在第一时间跳入人脑的地方。像国内许多风景优美并拥有厚重历史的地方一样,这个享有“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等美誉并让人心驰神往的小岛,眼下正面临着旅游业和商业大潮的冲击。
“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要保持和发扬品牌优势和特色,急需解决3个矛盾,即文化艺术保护与旅游需求的矛盾、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及旅游景区与社区的矛盾。”记者日前在鼓浪屿采访时,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简称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梁怡新说,“我们期望通过眼下正在着手的‘全国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这一载体,使这些矛盾得以化解,并赋予鼓浪屿风景区新符号。”
遭遇发展与保护难题
据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富足的居民对旅游的喜爱,近10年来到鼓浪屿欣赏美色的游客与日俱增,已从2003年的不足100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700万人、2011年的900万人和2012年的1136万人,并直接导致这里商业泛化。目前,在这个只有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密布着3000余家以家庭旅店、餐馆和小卖部为主的商铺,使这里的环境卫生、自然风景、生态文明及文化等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鼓浪屿旅游品牌形象受损,也引发了几代都居住在这里的近两万名原住民的不满。
今年以来,一直被如何发展和保护困扰着的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在厦门市质监局的支持下,向福建省质监局递交了鼓浪屿风景名胜区争创“全国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申请,希望以此为平台,以保持和保护为前提,通过软硬件改造和提升,解决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在发展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并放大其品牌效应。目前,该申请已获得了福建省质监局的受理,而厦门市也成立了与争创有关的领导小组,并决定拨专款支持创建工作。
重新定位品牌特色
“与全国其他已经获批或正在积极筹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旅游集中区不同,我们根据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多年来积淀并形成的文化属性和人文情怀,将其在新时期下的品牌定位锁定为‘中外文化艺术交融’区。”梁怡新解释说。
据介绍,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以来,鼓浪屿接受了大量外来文化和信息,它们与中国本土文化各谐生存,甚至出现了“穿西服、戴斗笠、穿草鞋”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
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认为,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在中外文化艺术交融方面已形成了明显特色。一是这里中外艺术文化交流悠久,种类繁多,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等品种齐全,实现了人与经典艺术的对话;二是这里实现了人与宗教神灵的对话,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和谐相处,并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了传播与共享;三是这里有中外有影响力的名人1000多位,不管是美籍荷兰医生郁约翰、爱国华侨胡友义,还是著名诗人舒婷、“万婴之母”林巧稚,他们在这里实现了艺术文化名人的对话。目前,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还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并于去年列入国家“申遗”候选目录,力争在2015年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因此,‘中外文化艺术交融’是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独有的、不可复制的特色,理应成为其新名片。”梁怡新强调指出。
做好质量服务提升文章
梁怡新说,为了实现争创目标,使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在服务、环境和品牌美誉度等方面获得提升和创新,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将从质量和服务提升、做强景区支柱产业和品牌等方面入手,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在质量提升上,进一步推进于2011年提出的“以客为尊,质量强旅”活动,力争在影响和制约旅游服务质量的环境和秩序、游客满意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提升鼓浪屿服务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推动渡轮从“城市公交型”向“城市公交加旅游服务型”转变。从2011年起,力争用8~10年的时间替换现有客渡船,并改造提升现有码头,增加游客的舒适度。
其次,在服务提升上,以今年2月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的游客中心为动力,将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向景区全覆盖。同时,继续推广“四个零”和“四个一”服务,即业务程序零障碍、业务质量零差错、业务服务零距离、服务对象零投诉和说好每一句话、接好每一个电话、办好每一件事情、接待好每一位服务对象。此外,完善手机“智游鼓浪屿”等服务,通过推出不同组合票制、借力电子系统等,强化景区科学管理,分流和控制上岛人数,提高旅游质量,保护环境。
最后,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和品牌。鼓浪屿风景区现有6家支柱企业,它们分别是: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厦门轮渡公司、厦门海底世界、厦门永顺观光车有限公司、海上花园酒店和厦门市温馨天天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下一步,这些公司将立足鼓浪屿旅游服务的特殊性,以质量、服务和管理提升为主要目标,使产值、顾客满意度和品牌美誉度等获大幅提升,为鼓浪屿风景区添彩。
在上述基础上,还将通过办好厦门中秋博饼节、鼓浪屿四季音乐周、鼓浪屿国际刻字展等活动,特别要通过重塑鼓浪屿家庭音乐会这一金字招牌等,持续推进创新鼓浪屿旅游品牌建设。(江 岱 本报记者 郑建玲 江东)